2024年1月,省市“兩會”如約而至。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肩負人民重托,共商發展大計,為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貢獻真知灼見。會議期間,宜賓學院各級“兩會”代表、委員深接地氣、情系民生、積極建言,傳遞宜院聲音,為省市社會經濟發展獻力。
立足本職 立德樹人 鑄強數字經濟“新引擎”

省政協委員、市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社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部部長覃鳳清在接受四川電視臺采訪時表示,今年重點關注電子信息和數字經濟領域發展,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產業發展。要走好宜賓的數字經濟產業發展之路,一是圍繞適度超前布局,打造一批試點示范應用場景。二是圍繞做大做強產業規模,全力拓展細分賽道集群。三是圍繞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特別是要充分依托宜賓學院省級“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現代產業學院”和宜賓市"數字經濟人才學院”辦學優勢,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產業鏈有效銜接,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智能支撐。

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宜賓學院支社副主委、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部副部長孟寶在市政協第六屆四次會議上作大會發言。他提出數字經濟助推宜賓市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利用數字化導覽系統和虛擬現實技術為游客提供生動和沉浸式的參觀體驗,以及通過引入智慧旅游和互聯網思維,提升文旅企業的經營水平。孟寶表示,參政議政要和學科專業建設、科學研究相結合,將調研成果融入人才培養,讓宜院學生了解宜賓、熱愛宜賓,為宜賓發展作出貢獻。
健全機制 創新方式 聚力城鄉融合發展
市政協委員、民革黨員、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部副部長朱登磊,區政協委員、體育與大健康學院教師楊偉認為,教育融合發展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高效配置,解決要素融合,是城鄉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要充分利用高校資源實現城鄉科學普及融合發展的建議,通過實施城鄉科普專項行動計劃、加強科普教育管理和支持力度以及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等方式,做好鄉村科學普及工作。
市政協委員、民盟宜賓學院總支主委、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部教授張義烈提出進一步推進我市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機制的建議。他認為目前我市城鄉融合發展速度較快,但仍存在鄉村“空心村”現象、鄉村治理能力薄弱等問題,需要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為切入點,依靠黨建引領、改革驅動、產業支撐、文化賦能、開放推動,推進我市縣域城鄉規劃融合、要素融合、產業融合、服務融合、身份融合和生活融合。
市政協委員、民建宜賓學院支部主委、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部教師陳云崗提出在李莊探索打造釀造工業旅游,出臺相關方案,調動李莊本地酒廠積極性,開設酒廠釀酒體驗項目,用好李莊白酒資源,提升李莊文旅融合效果。
生態優先 節約集約 走好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市政協委員、無黨派人士、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何一提出地方新產業發展要與新環境保護平衡匹配,進一步實質性、效益性實施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戰略,高效解決污染問題,切實保護、提升宜賓環境質量。要有效預防競爭性風險,發掘利用地方獨特資源稟賦,結合高科技高技術,創造宜賓獨有的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
市人大代表、民革宜賓學院支部主委、學科建設與科技處副處長柳福提,市人大代表、民盟宜賓市委副主委、校地合作辦主任楊南翎認為,地熱能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資源,具有穩定性高、環境友好等優勢。目前宜賓市地熱資源利用形式單一、政策支持與市場機制不完善、社會公眾對地熱認知有待提高,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地熱零碳產業園區,推動宜賓市地熱產業的發展。
關注民生 辦好實事 助力幸福宜賓建設
市政協委員、國際應用技術學部副部長(負責工作)徐洲聚焦“一老一小”等民生問題,提出將生育醫療費用納入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的建議。通過提高統籌層次、規范經辦規程、加強基金監管等方式,切實提高生育醫療保障水平。
市人大代表、創新創業學院副院長(負責工作)單琰秋認為要加大AED(自動體外除顫儀)的推廣使用,針對公共場所AED(自動體外除顫儀)配置數量少、普通公眾AED使用技能缺乏、相關制度保障不夠健全等問題,提出加大在宜賓市內公共場所配置AED(自動體外除顫儀)。
(供稿/張青 審核/華曦 終審/張利 編輯/王穎 制作/幸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