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營造濃厚學術氛圍,凝心聚力促科研,6月7日,四川省油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舉辦 “三江博士論壇”。論壇旨在增進學術交流,促進科研育人,論壇在臨港校區杏林5棟5232室進行,本次論壇共邀請了5位教師分享學術成果,由油樟中心副主任馮瑞章教授主持,相關教師和學生50余人參加本次論壇。

何云清博士的報告圍繞計量水參與的B(C6F5)3催化的醛酮還原反應機理研究展開,主要介紹了計量水參與的B(C6F5)3催化的醛酮還原反應機理研究成果。闡明在計量水環境中,生成醇的不同路徑及氫氣產生路徑之間的競爭行為,確立了新的醛酮還原成醇的優勢路徑,需要多于1當量的水參與反應,由B(C6F5)3催化2H2O對羰基的加成生成偕二醇引發反應,同時闡明了H2產生過程受到抑制的機理。
周萬海博士的報告針對為害油樟鞘翅目昆蟲與油樟形成的共生體系,介紹了該體系中不同生態位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特點,為篩選防治該類害蟲微生物菌株提供了思路。
車麗濤博士介紹了當前抗生素濫用給畜禽健康養殖、環境安全、食品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對當前主要的飼用植物精油在促進生長、殺蟲及抗熱應激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了匯報,并對植物精油在畜牧業上應用面臨的成分復雜、質量不穩定、功能模糊等問題進行了總結,為今后植物精油的開發應用提供了參考指導。
趙霞博士介紹了油樟脫油葉片殘渣的資源化利用研究現狀,以水稻品種德香4103和宜香優2115為材料,進行不同濃度的脫油油樟葉水浸提液噴施試驗,研究浸提液對水稻秧苗生長及耐冷性的影響,為油樟脫油葉片殘渣在調控水稻生長中的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柳欣博士的報告以藍粒小麥及其親本為研究對象,對其農藝性狀調查、分子細胞遺傳學鑒定、營養成分鑒定、控制藍粒性狀的候選基因鑒定及基因組的分子標記等成果進行了分享,為藍粒小麥育種提供了新的種質資源,為藍粒小麥新品種的選育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奠定了基礎。
馮瑞章教授對會議作總結發言。她表示,本次研討會對近期的科研成果及前沿趨勢進行了分享。報告深入淺出,內容豐富有深度,與會師生圍繞報告內容展開了深入地探討與交流。此次學術報告不僅拓寬了與會師生的學術視野,還為師生們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平臺,油樟中心將持續開展更多的學術交流活動,全力營造更好的學術氛圍,為大家提供更好的學習、交流、合作平臺。
(供稿/楊麗 審核/魏琴 馮瑞章 終審/王穎 制作/幸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