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10:00,美國猶他大學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終身教授、美國布朗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南開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四川大學客座教授吳伏生應外語學院邀請,在臨港校區實訓樓二期412會議室舉行了一場題為“論中英山水自然詩的意境”的精彩講座。此次學術活動由學院副院長羅紅昌教授主持,院長趙亞玲、黨委副書記林順虎以及多名師生代表參加,展現了學院積極向上的學術風貌。
講座過程中,吳伏生教授選取漢詩中的山水詩和英詩中的自然詩作為比較研究的對象,以最能體現二者藝術風格和審美特點的“意境”作為切入點,引領大家深入探索中英山水自然詩的獨特意境及其背后的文化哲學差異。
吳教授指出,中英山水自然詩的一個共同特征在于,兩者都將山水自然視為某種理念的體現與象征。然而,在具體的表現方式和哲理沉思上,兩者卻呈現出顯著的不同。在中國傳統中,自然山水被視為“道”與“理”的載體,這種哲理被認為是“融”“結”于大自然之中的。因此,中國山水詩人追求的是一種融入景物之中的物我同一境界,詩人在自然景物面前一般都保持了一種虛以待物的謙卑態度。吳教授以謝靈運、孟浩然等詩人的作品為例,詳細闡釋了中國山水詩如何通過細膩的景物描寫,將詩人情感、人生哲理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相較之下,在英國自然詩中,由于受到西方傳統二元論思想的影響,自然景物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表象,是通向理念與神性的途徑與橋梁,最終要被超越甚至揚棄。吳教授以華茲華斯等英國詩人的作品為例,分析了英國自然詩如何通過景物的描寫,傳達詩人對宇宙規律、上帝或神的意志的領悟與追求,說明英國自然詩所呈現的,往往是一種物我兩分的境界。
交流環節,吳教授還就詩歌翻譯、比較文學研究方法論等話題與師生進行了深入交流與討論。他分享了自己在漢詩英譯領域的研究經驗和心得體會,鼓勵大家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詩歌藝術。與會師生紛紛表示,通過聆聽講座,不僅加深了對中英山水自然詩意境的理解與認識,還激發了對詩歌翻譯、比較文學等領域的濃厚興趣與探索欲望。
此次學術交流活動的成功舉行,不僅為學院師生們提供了一次寶貴的學術交流機會,也為學院學術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供稿/王夢如 審核/林順虎 終審/王穎 制作/幸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