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宜賓學院積極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一批批懷揣教育理想的學子奔赴甘洛,如星辰般點亮山區孩子的求學之路;一位位肩負使命的教師走進新龍,以專業與熱忱助力當地發展。學校以行動詮釋責任,以愛心凝聚力量,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上留下了堅實而閃耀的足跡,書寫著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動人故事。近期,黨委宣傳部特別策劃系列報道《遠山足跡》,敬請關注。
清晨的新龍縣大蓋鎮湯科村,寒意還未散盡,一個身影已踩著山路走進村民家中。
“水管修好了嗎?”“孩子的助學金到賬沒?”……這個挨家挨戶走訪的人,是宜賓學院派駐甘孜州新龍縣湯科村的第一書記李慶新。2023年7月至今,這位“90后”青年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實干贏得民心,讓這個青藏高原的小村莊煥發出鄉村振興的新活力。
黨建引路:讓黨旗飄揚在群眾心間
“村子強不強,關鍵看支部。”初到湯科村,李慶新發現村黨組織活動陣地簡陋,黨員學習積極性不高。他爭取1.4萬元資金,利用村活動室、院壩閑置空間打造“黨建文化墻”,將黨的方針政策、重大會議精神、村務動態等“曬”在村民眼前,營造“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濃厚氛圍;每月雷打不動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帶著黨員學政策、議村務。


他常態化開展走訪慰問困難黨員群眾活動,為部分困難黨員、老骨干等送去了黨的關懷與溫暖。村民們感慨:“李書記是個好小伙兒,現在我們都愿意來開會,大伙兒爭著為村里建設出主意!”
他還發揮第一書記的橋梁紐帶作用,協調宜賓學院體育與大健康學院黨委與村黨支部結對共建,每年到村蹲點指導湯科村黨建工作,協助加強黨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切實將湯科村黨支部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黨員帶頭整治環境、發展產業的身影隨處可見。
治理創新:小村莊有了“大變化”
“過去我們都把垃圾扔在自家的角落里,多了以后就用拖拉機自行運到附近的垃圾池里,這樣既不衛生也不方便。現在我們家家有垃圾桶,污水也不亂倒了!”村民們指著門前的垃圾桶說。
李慶新到任后,始終將環境治理工作擺在湯科村鄉村振興事業發展的突出位置,調動村黨員干部、村民代表等多方力量,落實“門前三包”“包片到戶”工作,著力解決村內人居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近兩年時間,他帶頭開展人居環境整治15余次,并爭取幫扶單位宜賓學院的支持,為湯科村每家每戶發放了生活垃圾桶,同時邀請宜賓學院專家為湯科村村民開展生活垃圾和污水專項治理培訓,引導村民自覺養成文明的生活習慣,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營造潔凈美麗家園。不僅如此,在他的組織下,村里還建起“農牧民夜校”,教授種植技術、法律知識,開展致富經驗交流,累計開課30余場,村民稱這是“致富加油站”,這些舉措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產業造血:荒地上種出新希望
湯科村曾有個閑置的食用菌基地,李慶新盯上了這塊“寶地”。他跑項目、籌資金,推動村里種植基地提升改造。“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有奔頭!”村民們一邊采摘蔬菜一邊笑著說。
目前湯科村種植基地的投產運營每年可為湯科村集體經濟創造10萬元的收益,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盤活了湯科村原食用菌基地的閑置資產,而且保障了湯科村中省扶持94萬余元項目資金的落實落地。此外,通過種植基地的輻射作用,還帶動村民家門口就近務工,助力村民增收,同時也輻射帶動村民學習蔬菜種植技術,為下一步庭院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還化身“帶貨書記”,幫村民賣蟲草、酥油,通過宜賓學院和積極動員社會各方力量以“以購代捐”的形式消費幫扶銷售農產品超70萬元。2024年,在幾任駐村工作隊的共同努力下,湯科村獲評“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村”,60萬元獎補資金全部用于道路硬化、防護欄安裝、蓄水池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愛心護航:守護村民冷暖
“沒有李叔叔,我可能很難順利完成大學學業。”西南民族大學學生布姆志瑪口中的“李叔叔”,正是李慶新。



宜賓學院持續實施“擎燈工程”的“星火”行動,為湯科村籍全體義務教育學生、高中、大學階段在讀學生發放助學金。去年,在駐村工作隊的積極爭取下,宜賓學院在村里新設立大學生獎學金。兩年來,助學金累計發放5.4萬元。李慶新還積極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募集愛心助學金2.4萬元。捐校服、捐文具……在宜賓學院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孩子們的學習條件得到了改善,這一系列舉措惠及了全村學生。
最讓村民感動的是,他還幫助先天性腭裂女孩爭取到公益醫療救助的機會。“手術非常成功,感謝你們的幫助!”女孩的家長拉著李慶新的手激動地說。
2023年底,湯科村村民扎西志瑪家突發火災,房內的現金、家具、衣物等財產幾乎化為灰燼,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李慶新連夜與學校取得聯系請求支援,學校師生捐款3.5萬元,所有善款被用于幫助扎西志瑪一家渡過難關,重建家園。之后,他又協助保險理賠16萬元。經歷這場火災,李慶新認識到村內消防力量薄弱的問題,他從學校爭取3萬元為村里添置滅火設備。
“李書記辦事,我們放心!”扎西志瑪感動地說。
他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澆灌民生,為村民辦理各類好事實事90余件,一件件實事,讓他與村民的關系“親”起來。
從高校教師到駐村書記,李慶新把論文寫在高原田野間。而他只是多年來宜賓學院派往新龍縣駐村干部的一個縮影。通過多年來駐村工作隊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湯科村教育事業和經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駐村隊員們都說:“群眾的笑臉,就是最好的獎狀。”
(供稿/王穎 供圖/受訪者 終審/張青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