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賓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姜家棋的“優秀”之路走得并不順利。這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大四學生,以“耳邊聲音太吵,別聽,別看,向前走”為人生信條,用四年時光書寫了一段從復讀生到“省優大”的逆襲傳奇。她不僅是國家獎學金、自強之星獎得主,更以3項著作權、1項外觀專利和18項榮譽稱號,成為校園中熠熠生輝的標桿。

復讀覺醒:從“考不上宜賓學院”到專業第一
姜家棋的大學之路始于一場“遲到”的醒悟。高中三年貪玩的她,未能踏進心儀院校,復讀的緊迫感讓她奮起直追,最終來到宜賓學院,成為家中首位大學生。
大學四年,她將“努力”刻進骨血。背三倍于同學的復習資料,寫雙倍字數的論文,通宵備戰項目時“連續六天不眠”,甚至主持活動間隙也在稿紙下壓著復習資料。這種近乎苛刻的自律,換來的是專業第一的成績、6次校級獎學金、2.32萬元獎助學金,以及67項榮譽證書的豐碩成果!“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棄一定失敗。”她坦言,英語四級和計算機二級均考了三次才通過,但“再試一次的勇氣”讓她最終跨越了所有障礙。
科研破冰:從“大鯢肉醬”到美容面膜的跨界創新
姜家棋的科研之路始于一次敷面膜的靈感迸發。參與師兄師姐的“大鯢即食肉醬”項目時,她發現這種瀕危動物的皮膚膠原蛋白含量極高,隨即提出“大鯢美容面膜”的設想。盡管首次參賽止步校賽,她和團隊越挫越勇,最終以論文《從科學研究到社會應用:深挖大鯢美容潛力》和省級大創項目《“鯢娃娃”自繁自養子二代中華大鯢研產開發》斬獲“挑戰杯”省賽二等獎。
“科研需要從生活中找答案。”她笑稱,冷門領域反而藏著機遇。作為國家級大創項目《長江經濟帶“經濟發展-區域創新”空間差異分析》的核心成員,她將學術視角投向國家戰略,用數據分析為區域發展建言。
學生工作:用藝術傳遞紅色精神的“多面手”
學生工作方面,姜家戲在“藝術”與“責任”間找到了平衡點。作為藝術團團長,她帶領藝術團打破傳統,將紅色故事融入舞臺劇,用年輕人喜愛的形式點燃信仰之火;作為法管院主席團成員,她與其他成員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讓法管學院的旗幟高高飄揚。
作為中共黨員的她,奮發向上、積極進取,成為黨支部宣傳委員,恪盡職守,努力做好宣傳工作。在黨支部,她策劃“微黨課接力賽”,讓黨史學習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干部最需要共情力,”她總結道,“站在團隊角度思考,才能凝聚人心。”
廣泛就業:從月入過萬的主持人到簽約上市企業
課余時間,她從“社恐”蛻變為月入過萬的兼職主持人。從被老板罵到“抬不起頭”,到為三家工作室穩定接單,她調侃自己是“非科班野生主持”,但正是這份敢闖敢試的勁頭,讓她實現了經濟獨立,甚至為同學介紹兼職機會。
即將畢業,面對多家企業拋來的橄欖枝,她選擇響應“青年黨員帶頭就業”的號召,簽約上市企業。“就算當牛馬,也要當有價值、能賺錢的牛馬。”這句略帶自嘲的調侃,卻透露出她務實進取的態度。未來,她希望深耕社會保障領域,為解決“養老資源不均”“農民工權益保障”等痛點貢獻力量。
在畢業分享會上,姜家棋以親身經歷勉勵學弟學妹:“當迷茫時,就去學習、去嘗試。機會永遠留給準備好的人。”從外婆離世的低谷到榮譽等身的高光,她始終銘記親人的期許,將挫折化為動力。
“步履不停,前程似錦;不負光陰,不負自己。”這是姜家棋的畢業寄語,亦是她四年奮斗的注腳。正如她所言:“真正的少年氣,是歷經千帆后仍敢縱馬向前,是看遍喧囂后依舊初心如雪。”
(供稿/學生記者張凈 黑勒小波 攝影/學生記者宋志鑫 來源/黨委宣傳部 終審/張青 編輯/王穎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