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四川的群山深處,有兩群年輕人正用不同的方式書寫著青春的答案。在甘洛縣的校園里,宜賓學院的支教學生們用知識點亮孩子們的未來。他們不僅是課堂上的老師,更是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從晨光中的早讀,到夕陽下的社團活動,他們用專業和熱情,為山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而在新龍縣的田間地頭,駐村工作隊的師生們正用腳步丈量鄉村振興的每一步。他們走訪農戶、調研產業,將論文寫在廣袤的大地上,把智慧播撒在希望的田野里。
這是兩段不同的旅程,卻有著相同的初心。他們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卻如群山間的晨光,溫柔而堅定地改變著那片圖景。2025年平實之心文化周之際,黨委宣傳部特別推出系列專題《遠山足跡》,謹以此致敬所有在鄉村振興路上播種希望的平凡人。每一束微光都值得被看見,當微光匯聚,終將照亮星空。
清晨6:30,甘洛中學的門口,體育老師納吉牛補正在檢查供應學校食堂的菜品質量。每逢值周,從早忙到晚就是他的工作日常。這是他第二次選擇走進這個熟悉的地方——去年此時,他是宜賓學院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四學生;而今,這個彝族小伙子已先后以支教老師的身份,兩次踏上這片土地。
僅今年春期到甘洛縣20余所受援學校中,像納吉這樣的“二次支教生”就有12人,占總支教人數的11%。他們中還有同學打算畢業后直接報考當地教師崗位。11%這個數字背后,是一群年輕人對教育初心的特殊詮釋。

“我原本是打算考公的。”這個體育教育專業的大四學生坦言。他就是納吉牛補,炯炯有神的目光和說話時的坦誠讓人印象深刻。在初次支教結束后,他毅然提出“二次支教”的申請。因為在這片土地上,他找到了真正熱愛的事業。
納吉對他首次支教時的第一堂課印象深刻?!懊鎸R刷刷望向我的眼睛,尤其是幾個略帶笑容的小孩,我滿頭大汗、語無倫次,大腦一片空白。”但在經歷一次次的忐忑與緊張后,如今的他早已從容面對每一堂課。值周的時候,他的工作節奏更為緊湊:清晨到校門口領取值周工作牌和登記表,接著到校門口檢查學生進校情況,中午陪學生吃飯,晚上值崗管理通校生回家,課余還要找同學談話,忙碌的一天從天未亮到夜深結束。每天很累,但他覺得很值得。
在甘洛,像納吉一樣二次支教的,還有同樣是體育專業的熊茂君?!昂芏嗪⒆拥谋O護人只是年長幾歲的哥哥姐姐。”說到這里,她語氣沉重?!斑@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對于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影響是家庭教育和情感的缺失?!币淮握n堂上的不愉快經歷曾讓這個堅強的體育生落淚。同組的體育老師及時為她“撐腰”,隔壁班的三個女生悄悄送來一束小花:“老師,你別難過。”“那是孩子們對老師最純真的感情。”她說。在她的帶動下,孩子們慢慢喜歡上了排球。在她的訓練下,排球社團漸漸煥發了活力,孩子們一次次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她的耐心與熱情,讓排球這項在當地不怎么“熱門”的運動逐漸受歡迎。
支教路上,每一份堅持都值得被看見。劉晶艷的選擇,也是再次回到甘洛。
甘洛縣斯覺九年制學校,位于甘洛海拔兩千多米的山頭,近年來被一部分喜歡小眾景區的游客稱為離天堂最近的地方。今年2月,是教育學院的劉晶艷第二次來到這里,“三月的時候,這里下了一場大雪。”甘洛的春天,比平原地區更晚一些。
“我負責全校的英語教學,在我來之前,這個學校從來沒有上過英語課?!闭麄€六年級五個班的英語教學任務都壓在了劉晶艷的肩上。“六年級的同學,我需要從最基礎的英語字母開始教起。”這讓剛進入課堂的劉晶艷有些不知所措,“王小兵是讓我最操心的學生,但也是最讓我欣慰的同學。剛接觸英語的時候,班上的同學都會有學習困難的地方,但他尤為吃力,連最基本的發音也學得很艱難?!蓖跣”槐楸榈貑?,劉晶艷一遍遍地教,這些努力不是白費的,王小兵逐漸有了令人欣喜的進步。面對第二次支教選擇時,她依然毫不猶豫——因為她知道,哪怕只是教會一個孩子說出“ABC”,這趟山路,她就走得值得,那些一遍遍教過的發音、一次次耐心的回應,正在悄悄改變著孩子們的人生軌跡。
據統計,還有來自體育與大健康學院的王牛牛、高強,來自教師教育學院的楊鵬、畢椿莉、唐婧、唐梓榕等,這些二次支教的同學,他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默默發光發熱。他們的二次歸來,反倒像是一場真正的出發。
甘洛的天空蔚藍依舊,山路仍然蜿蜒,變化卻在靜靜發生。當一個個年輕的背影出現在講臺、操場和學生身邊,支教這兩個字,就有了更動人的意義。一次支教是經歷,而“二次支教”就像是一束光,照進了這片土地。
(供稿/學生記者陳思璇 攝影/陳銳杰 學生記者何家愉 張熾夢 終審/張青 編輯/王穎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