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宜賓學院跑道上,總有一個身影迎著朝陽奔跑。她的腳步堅定而輕盈,仿佛每一步都在丈量夢想的距離。她叫汪萍,宜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1級2班學生。一個用四年時光詮釋“向上”意義的追夢者,在成長道路上汲取力量,在失敗中奮勇向前。

汪萍的大學生活是一部精妙的時間交響曲。課堂上,她總是端坐前排,眼神專注如炬,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知識點見證著她對學術的虔誠;圖書館的燈光記得那個伏案疾書的身影,鋼筆在紙張上沙沙的聲響,與窗外漸沉的夜色交織成勤奮的夜曲。“學習永遠是第一位”是她的座右銘,而一墻熠熠生輝的獎狀,正是對她努力的最好見證。
她的世界不止于書本,志愿服務現場有她溫暖的笑靨,創新創業實驗班閃現她靈感的火花,青馬班的研討會上回蕩著她獨到的見解。當同齡人抱怨時間不夠時,汪萍卻發明了屬于自己的"能量恢復法則":伴著鋼琴曲的晨跑讓朝露洗凈倦意,熱水澡后重新梳理的待辦清單總能將各類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在學業與課外活動中找到了獨特的平衡點。

在汪萍的成長畫卷中,鄧佳老師是最溫暖的底色。這位嚴謹而不失溫情的思政課教師,不僅用專業情懷為汪萍點亮理想的燈塔,更以"可以的,你得行"這句樸實有力的鼓勵,成為她最堅實的精神后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優秀的人一起工作真的會被吸引和感染到。我從大一到大三都是在她的領導和指導下工作的,在我的眼中她就是我的榜樣”,汪萍說。在老師辦公室度過的無數個午后,汪萍不僅學會了如何策劃一場完美的活動,更領悟到為人處世的真諦。這份師生情誼催生出驚人的成長奇跡:從初入校園時靦腆的部門干事,到后來統籌全局的學生會主席,汪萍的蛻變讓所有見證者驚嘆。每當迷茫時,鄧佳老師案頭那盞常亮的臺燈,總會透過記憶的窗欞,為她照亮前行的道路。
成長的旅途不是一路繁花,失敗作為人生的必修課,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翻開汪萍的成績單,那些"四次征戰六級""兩次挑戰教資"的記錄非但不是瑕疵,反而成為她最閃耀的勛章。當同齡人因一次掛科而消沉時,她已經調整好了心態為下一次而努力。她允許自己失敗,但不允許自己在失敗中一無所得,每次失敗她都會反思并加以改進。她深知大學是一個容錯率高的階段,“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永遠不要失去向上的勇氣,請相信,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勇敢,一定會在未來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
汪萍的堅韌與豁達,源于精神世界的不斷積累。她推薦《當幸福來敲門》《綠皮書》等電影,希望更多人從中獲得力量。她常分享這樣一句話:“每天的堅持,不是為了感動誰,也不是為了證明給誰看,而是我知道,一路奔跑,總比原地踏步要好。”這句話,正是她大學生活的真實寫照。
如今,即將畢業的汪萍依然保持著晨跑的習慣。宜賓學院的跑道上,那個迎著朝陽奔跑的身影,已成為學弟學妹們心中的精神坐標。她的故事告訴我們:青春最美的模樣,是在理性與熱情之間找到平衡點,在挫折與成功之間保持平常心,讓每個平凡的日子都閃耀出成長的光芒。這或許就是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的風采——既能腳踏實地耕耘今天,又永遠滿懷希望地眺望明天。
(供稿/學生記者方宇航 王偉 攝影/學生記者覃華華 終審/張青 編輯/王穎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