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歌,奮斗是最動人的旋律;理想如帆,行動是最強勁的風向。在宜賓學院的象牙塔里,一位青年用四年的耕耘詮釋了“優秀”的深層含義——他既是國家獎學金的“獲得者”,也是全國頂級競賽的“摘冠人”;既是學生工作的“多面手”,更是理想信念的“踐行者”。他就是來自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謝煜陽,用行動證明:真正的成長,源于對每一寸光陰的敬畏,對每一份熱愛的堅守。

以“系統思維”破題:高效能者的時間哲學
當被問及如何在學業、競賽與學生工作中游刃有余時,謝煜陽的回答充滿理工科生的邏輯美感:“時間不是擠出來的,而是設計出來的。”
他說自己有三個計劃法——“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日計劃以“四象限法則”為基底,將任務按輕重緩急納入“戰略攻堅”“戰術執行”“協同補位”“彈性緩沖”四大模塊,以此分清事情主次;周計劃依托“甘特圖追蹤法”,每周日進行“復盤”并作出總結;月計劃則深度融合將大目標拆解為多項小目標去完成了。憑借這一方法,他做到了學業成績和競賽齊頭并進。“時間就像積木,搭對結構才能穩當又高效。”他合上日程本,趕往下一個“設計好的時段”。
以“極限突破”立骨:競賽場上的破局智慧
談及榮譽背后的真諦,謝煜陽認為:“競賽真正的對手,是心底那面映照怯懦與慣性的鏡子。”
當團隊因算法誤差瀕臨崩潰時,他反而在失敗中頓悟,主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在一旁自怨自艾,算法模型中出現的報錯在他眼中變成了自我突破的催化劑。
這一感悟讓他懂得了直面困難:癡迷于挑戰問題中的精神嬗變。汗水浸透稿紙滋長的韌性,數據廢墟里重建的清醒,團隊掌心傳遞的溫熱,皆成為刺破“安全閾值”的刃。
以“價值錨點”鑄魂:成長路上的精神燈塔
“跟對人,做對事——這六個字是我的指南針。”謝煜陽深情回憶道。大二時,在學長的帶領下參加了許多競賽,每當他要堅持不下去時,學長都會來鼓勵他,鍛煉他的能力,他也繼續咬牙堅持,學長給他講了許多他自己奮斗的故事,謝煜陽從中汲取了許多經驗,樹立了自己的價值觀,這些經驗也將隨著他在成長的路上繼續前進。
“成長往往存在于過程,而非追逐終點的喝彩。”他曾將“今日多讀懂一篇文獻”這類看似微不足道的自我勝利寫在便簽上。如今紙頁蜷曲成蝶,沙沙訴說著:真正的突圍,是承認自己正以毫米之姿推移山岳。
他笑稱跨界探索如“云朵的遷徙”——七分扎根專業土壤,三分化作雨露漫游。對于母校,他送上質樸的祝福:“愿每個學子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坐標系’,既有腳踏實地的定力,也有仰望星空的勇氣。”
(供稿/學生記者楊銘燁 劉世珅 受訪者供圖 終審/張青 編輯/王穎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