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代表著目標、挑戰和成長,寓意著無論前方道路多艱難,都要心懷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朝著目標前進。”這是賀睿俐的座右銘。她是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四川省優秀畢業大學生,就讀于教師教育學院。
學術深耕:在學科交叉中探索實踐價值
作為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賀睿俐始終堅信“心理學是解決問題的鑰匙”。她以專業第一的成績連續三年斬獲校級一等獎學金,獨創“框架學習法”——每門課程先梳理知識框架,再填充細節,最后結合生活現象深化理解。在專業學習中她總能抓住側重點:學習社會心理學時,會觀察生活中的社交現象來加深理解;研究發展心理學時,她通過志愿服務接觸兒童,驗證課堂理論注重理論和實際結合。
在省級大創項目《英語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她負責心理學板塊的設計與實施,開發心理調查問卷,分析學生學習焦慮與文化適應問題,提出“心理疏導+跨文化教學”融合方案。項目成果被應用于宜賓多所中學的英語課堂,有效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科研的意義在于解決實際問題。”她總結道。
2023年,她跨領域參與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志愿服務,運用心理學知識為600余名工作人員提供心理調適服務。“這段跨領域經歷,不僅提升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讓我感受到幫助他人帶來的成就感,也深刻體會到心理學在大型活動組織和人員管理中的重要價值 。”同時這段經歷也堅定了他對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開始考慮未來從事跨領域的工作,把心理學專業優勢運用到新興行業。
服務擔當:在集體成長中凝聚力量
“學生干部是服務者,更是連接者。”擔任班長和學習委員期間,賀睿俐的筆記本里寫滿同學的訴求:有人苦于復習效率低,有人對專業前景迷茫。她發起“學習互助小組”,按學科優勢分組,定期組織討論;策劃模擬考試,邀請教師專題答疑;設立“學習進步獎”,用筆記本、文具等獎勵激勵全班。一次模擬考試后,同學們自發討論錯題、分享經驗。班級平均分顯著提升,獲評校級“五四紅旗團支部”。
作為青年媒體中心采編部副部長,她帶領團隊策劃“心理學與生活”專欄,用通俗語言科普心理健康知識,推文閱讀量破萬。她說:“傳播心理學,是為了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她的服務精神延伸至志愿服務:春運期間在站臺為旅客遞上熱茶,鄉村支教中開設心理課堂,累計服務超300小時。2023年,因在重慶“專項重要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她獲市級通報表彰。“公益是修心,更是修行。” 這名中共預備黨員以自己的行動詮釋著青年黨員的使命感。
榮譽之路:以韌性突破成長瓶頸
榮譽背后是無數次的自我突破。大創項目初期,因數據偏差險些放棄,導師的一句“科研是試錯,而非求全”點醒了她。她重新設計問卷、擴大樣本量,最終用心理學理論為英語教學注入新思路。“困難是墊腳石,不是絆腳石。”她將這份韌性融入生活:學業壓力大時,通過跑步、聽音樂調整狀態;遇到迷茫,便靜心梳理計劃,如攀登者般執著向目標前行。
她的努力也換來了累累碩果:國家級“質量獎助學金”、省級大創結項、校級創新大賽二等獎、辯論賽一等獎、多次獲得“優秀青年志愿者”“五好學生”……每一項榮譽都是她“知行合一”的見證。
未來展望:心向春山,步履不停
“去見命運里不同的風。”談及未來,賀睿俐計劃深耕心理咨詢領域,考取專業資格,幫助更多人解決心理困擾;同時探索心理學與新興行業的融合,如研究新能源從業者的心理需求、開發青少年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學不應局限于課堂,而應走向更廣闊的社會場景。”
對學弟學妹,她留下真摯寄語:“珍惜大學時光,但別囿于課本。去科研中試錯,在志愿服務中歷練,與不同領域的人對話——真正的成長,始于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力量。遇到困難別輕易放棄,每一次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
從宜賓學院的教室到志愿服務的舞臺,賀睿俐以心理學為鏡,照見自我,亦照亮他人。她的故事,恰似那句“步步向春山”——心有方向,行有堅持,終將抵達理想的峰頂。
(供稿/學生記者胡曦文 張喬 攝影/學生記者覃華華 終審/張青 編輯/王穎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