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場上,陽光透過云層灑下來,一個女生穿著簡單的運動服,蹲下身子,正在為一個五年級的小男孩示范跳繩的動作。“別著急,不用一下子跳得太高,先慢慢擺手,節奏對了就能跳過去。”她的語氣不徐不疾,臉上是認真也帶著點笑意。孩子有點緊張地嘗試了一下,繩子還是絆在了腳下。“沒關系,我們再來一次。”
這是熊茂君的支教日常。她耐心又溫柔,哪怕是再調皮的學生,到了她課上,總能靜下心來一會兒。這位來自體育教育專業的女生,也正是在一次次這樣的陪伴中,走出了自己的青春之路。

一場“短暫的告別” 一次“真正的靠近”
“去年夏天,我參加了我們學院‘三下鄉’活動,去甘洛的一個小學,那邊老師很少,但小朋友都特別可愛。”熊茂君的聲音很輕,卻能聽出一絲留戀。她說,“三下鄉”的時間太短了,剛跟孩子們熟起來就要走了,有個男孩子在她走后不斷跟她發消息,急切地問熊老師什么時候還會來,那時候她就想,如果有機會,她一定要再回去。“我那時候心里想,支教起碼能待一個學期,那樣就可以陪她們久一點。”這不是我們常說的某種“舍我其誰”的壯志,而是一種很樸實的“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孩子很快就換老師,不忍心看到他們因為沒接觸過體育就錯過了運動的快樂。
所以,她回去了。帶著自己的跳繩、籃球和板凳,帶著跑道上的執著,也帶著從大學里練出來的耐心和責任。
從初到陌生環境 到“責任心驅動”
很多人覺得體育專業輕松,其實真正投入其中的人才知道,它從不比其他專業簡單。熊茂君剛入學時,沒有選擇躺平。“不能擺爛,一開始我就這么想的。”她說。于是她參加了學生會、籃球俱樂部、裁判協會……她平時上課,課余時間開會、組織活動、做策劃,忙得像個“陀螺”。談及如何管理好部門,她爽快一笑:“你處于那個位置,就得把事干完干好,不然別人憑什么信任你?”
在一次校級籃球比賽中,她發揮自己的“多重身份”優勢,將裁判協會和籃球俱樂部聯合起來,既保障了比賽順利進行,也給裁判組成員提供了實戰經驗。“大家都是學生干部,但關鍵是你有沒有真的把事情放在心上。”她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不重,卻特別有分量。
沉默自有力量
熊茂君不是那種“自帶光環”的人物。她說話不多,不太愛表達自己,也不擅長拋頭露面,但她總是在最需要的地方做最踏實的事。比如在辦公室默默幫老師處理文書、主動請纓去甘洛教學、帶著跳繩和籃球在操場上陪孩子一遍遍練習。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也沒有刷屏的照片,但在那些孩子的記憶里,她是那個蹲下來教他們跳繩、陪他們歡笑的“熊老師”。她笑著說沒有太多需要給學弟學妹的話,卻認真回答:
“多去做事,少說大話。”
“去辦公室幫老師做事吧,那里有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這些話,她沒有寫成“勵志金句”,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出來。但正是這些最樸實的建議,才最貼近真實的大學生活,也最能幫助后來者少走彎路。“我不想別人記得我是‘優秀畢業生’,我想她們記得我做過的事。”熊茂君說,她真正的優勢,不是獎學金、不是頭銜,而是“動手能力強,學得快”。“給我一個任務,我會很快把它做出來。”她笑著補了一句,“當然,也會盡量做好。”
這就是她,一個普通的體育學生,一個去甘洛支教的老師,一個愛孩子、敢擔當、能實干的年輕人。她不喜歡熱鬧,但她走過的地方,總會留下溫度。
(供稿/學生記者陳思璇 攝影/陳銳杰 受訪者供圖 終審/張青 編輯/王穎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