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四川的群山深處,有兩群年輕人正用不同的方式書寫著青春的答案。在甘洛縣的校園里,宜賓學院的支教學生們用知識點亮孩子們的未來。他們不僅是課堂上的老師,更是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從晨光中的早讀,到夕陽下的社團活動,他們用專業和熱情,為山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而在新龍縣的田間地頭,駐村工作隊的師生們正用腳步丈量鄉村振興的每一步。他們走訪農戶、調研產業,將論文寫在廣袤的大地上,把智慧播撒在希望的田野里。
這是兩段不同的旅程,卻有著相同的初心。他們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卻如群山間的晨光,溫柔而堅定地改變著那片圖景。2025年平實之心文化周之際,黨委宣傳部特別推出系列專題《遠山足跡》,謹以此致敬所有在鄉村振興路上播種希望的平凡人。每一束微光都值得被看見,當微光匯聚,終將照亮星空。
2023年秋,大巴車穿過大涼山腹地的盤山公路,將肖肖帶到了甘洛縣斯覺九年制學校。車窗外,連綿的群山在薄霧中若隱若現。彼時,這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三女生不會想到,未來兩年間,她將在這片海拔2000米的土地上,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蛻變,更將見證教育的星火如何照亮深山里的童年。

從支教志愿者到公招第一名的選擇
“高中時就有支教夢,但當時學校的項目沒能成行。”肖肖回憶道,“大三看到支教通知時,那個埋藏七年的愿望突然就蘇醒了。”報名前,她甚至不知道甘洛在地圖上的具體位置,只知道這里曾被貼上“偏遠貧困”的標簽。“正因如此,這里更需要幫助”——這個簡單的想法,讓她與甘洛結下了不解之緣。
初到斯覺,現實卻給了她第一個考驗。滿懷教學熱情的她被安排教授副科,這讓她一度感到失落。但很快,這個聰明的姑娘找到了新的支點:利用充裕的時間聽課、與學生交朋友。漸漸地,她發現這里的孩子與城市學生的差距不在智力,而在學習態度。“他們意識不到教育能改變命運,這更堅定了我要留下的決心。”
2024年夏天,當肖肖以筆試面試雙第一的成績完成公招考試時,所有人都以為她會選擇縣城條件最好的甘洛中學。然而這個倔強的姑娘做出了令人意外的決定——重返斯覺九年制學校。“甘中不缺好老師,但斯覺的孩子們需要我。況且,我已經熟悉這里的每一張課桌。”
在困境中生長的教育信念
重返斯覺的生活遠比想象艱難。宿舍從山上的養老院搬到了校內一間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家徒四壁的房間,床是臨時用木板拼的。”肖肖至今記得第一個夜晚,“等送我的家人離開后,我躲在被窩里給朋友打電話痛哭。”
正式擔任班主任后,更大的挑戰接踵而至,這一度曾讓她想放棄。當地“讀書無用論”盛行,家長常幫孩子請假外出打工。“一個學生幾天不來,基本就是去打工了。”最令她痛心的是,有家長當面說:“老師你別管了,早點嫁人比讀書強。”
面對這些,肖肖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她不再像支教時那樣只做學生的“朋友”,而是保持適當距離建立威信;她自創“生活教育法”,從教學生洗頭刷牙開始,逐漸培養學習習慣;她堅持家訪,哪怕要提著東西徒步兩小時山路。“我們家訪的目的不僅僅是關心孩子出勤與否,更重要的一環還是在‘送教上門’,有些殘疾的孩子無法到校上課,我們就通過這樣的方式解決孩子們的受教育困難。”
支撐她的,還有同事間的溫暖。學校沒有食堂,老師們輪流做飯。有次肖肖上課來不及做飯,餓著肚子回到宿舍時,發現本該休息的同事特意起來為她熱好了飯菜。“這樣的瞬間太多了,就像黑暗里的光。”
看得見的改變與看不見的成長
在斯覺的第二個冬天,肖肖發現教室里的變化悄然發生:曾經亂扔垃圾的學生開始主動打掃衛生;總愛逃課的男生會在課后追著問問題;最讓她欣慰的是,有女生悄悄告訴她:“老師,我想像你一樣上大學。”
這些變化來之不易。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她會定期開班會,自費為學生發獎品,讓每一次進步都閃耀儀式感的光芒;每逢彝族新年,她還會精心準備繡有吉祥紋樣的紅包,將傳統文化祝福化作潤物細無聲的關愛。
但最大的成長或許發生在肖肖自己身上。那個初到時躲在被窩哭的姑娘,如今已能從容應對各種突發狀況;那個曾因家長態度而沮喪的新教師,現在會笑著說:“要改變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至少我的學生知道了人生還有另一種可能。”
“我在這里,就留在這里”
當被問及是否后悔當初的選擇時,肖肖講了個故事:有次朋友要給她介紹在縣審計局工作的對象,她婉拒說:“我在這里,就留在這里,完全靠自己,不需要依靠一段關系而留下。”
這句話道出了這個年輕教師的心聲。如今,她的生活已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學會了熟練地處理教學工作中的各種問題,習慣了那個稍顯簡陋的宿舍因為那是她結束一天辛苦工作溫暖的慰藉,甚至愛上上山采集野果野菜。她的手機里,存著許多她和學生們的合照。
“教育就像種樹,可能我這一代看不到參天大樹,但至少要保證種子能發芽。”站在灑滿晨光的教室里,肖肖正在批改的作文本上,一個學生寫道:“我的理想是成為肖老師這樣的好老師。”這或許就是對“教育的力量”最好的詮釋。
(供稿/學生記者方宇航 攝影/陳銳杰 終審/張青 編輯/王穎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