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生活是一場遠行,有人選擇循規蹈矩,有人卻選擇披荊斬棘。從一名普通外語專業學生到國家級志愿服務團隊的組織者,從學科競賽的佼佼者到跨專業考研的突圍者,就讀于宜賓學院日語專業、四川省優秀畢業生的劉欣用四年時光,在行動中詮釋了“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的真諦。她的故事,是志向與堅持的共鳴,更是一場關于自我突破的漫長修行。

初入大學時,她并非與許多新生一樣,將“努力”簡單等同于課業成績的追逐。她清楚的意識到:大學的天地遠比課本遼闊。那些未曾涉足的領域——志愿服務、團隊協作、公眾表達——像一片待墾的荒野,等待她以勇氣為斧,劈開荊棘。于是,她主動叩響了青年志愿者協會的門。面試、試用、項目策劃……每一步都伴隨著生澀與忐忑。組建“七彩假期”團隊時,招募志愿者、審核資料、協調分工,她逐一與報名者深入交流,從最初的緊張生硬到后來的從容自信,無數個深夜的反復打磨,讓她第一次體會到“責任”二字的重量。但正是這些瑣碎與煎熬,悄然雕琢出她的領導力:從依賴他人指引到成為團隊核心,從手忙腳亂到游刃有余,她逐漸懂得,真正的凝聚并非靠權威,而是源于對共同目標的赤誠。
若說志愿服務是她向外探索的窗口,學科競賽便是向內錘煉的熔爐。備戰“外研社·國才杯”時,她選擇避開功利性的結果焦慮,將目光聚焦于過程本身,將比賽視為鍛煉公眾表達能力的契機。分析往屆賽題、模擬演講錄像、逐幀復盤神態與措辭……這些看似笨拙的積累,實則是將宏大目標拆解為具體行動的智慧。正如她所言:“低效的兩小時不如專注的半小時。”這種對“質”而非“量”的追求,讓她在考研這場持久戰中更顯從容。面對四本陌生的專業課書目,她沒有困頓于“跨專業”的標簽,而是以日拱一卒的耐心,將峭壁般的知識化作一級級可攀的臺階。
成長從不是單線敘事。擔任學生會干部時,她將時間切割成精準的模塊:周三下午處理事務,周四夜晚籌備活動,周五午后回歸書桌。手機被刻意置于視線之外,紛擾的社交動態與緊迫的學習任務之間,她筑起一道專注的圍墻。這種近乎嚴苛的自律,并非壓抑天性,而是對有限青春的清醒認知——正如劉欣對學弟學妹們的誠摯寄語中提到:“要允許自己走得慢一點,路上所遇到的、所接收到的在不久的將來成為能夠實現“質變”的自己提供助力。”
如今的她,即將踏入研究生階段的新征程。回望四年,那些曾讓她如履薄冰的挑戰——從帶領團隊到跨考突圍,從毛躁慌張到沉穩篤定——早已沉淀為生命的年輪。若問成長的真諦是什么?她的答案或許藏在兩句話里:籌備“七彩假期”時“只要有想法就要大膽去嘗試”的感悟;另一句,則是一句友人贈言:“只有越過了懸崖峭壁,才能看到心中所描繪的景色。”現在的她只想對大一的自己說:“以后做事情記得先規劃再動手,要不然要浪費好多時間。”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當一個人將志向化作深耕的犁鏵,把挫折視作淬煉的爐火,生命的豐盛便不再是刻意追逐的結果,而是水到渠成的饋贈。劉欣的故事,恰印證了這樣的真理:真正的璀璨,從不在遙不可及的天際,而在每個躬身耕耘者腳下的土地里悄然生長。
(供稿/學生記者熊茂陽 攝影/學生記者羅蘭 終審/張青 編輯/王穎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