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金秋送爽,桃李芬芳。在洋溢著希望與收獲的開學季,我們迎來了第41個教師節。全校上下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持續營造崇師尚學、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值此教師節來臨之際,黨委宣傳部聯合黨委教師工作部特別推出“躬耕教壇·宜院力量”教師節系列報道,延續致敬與傳承的主題脈絡,聚焦“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宜院實踐”,旨在通過優秀教師們的先進事跡,展現新時代我校教師隊伍立德樹人、奉獻進取的優良風貌,增強教師職業榮譽感、獲得感與幸福感,凝聚學校發展合力。
周志凌:廿八載耕耘,讓文字有溫度,讓教育有情懷
在宜賓學院教育教學質量評估中心,有這樣一位深耕教育領域28載的教師——周志凌教授。她帶著28年高等教育教學經驗和15年本科教育教學管理的積淀,以高標準立教、以真情懷育人,用團隊協作的力量,在文學教育的沃土上書寫著“立德樹人”的生動答卷。

“課程思政不是生硬的‘貼標簽’,而是要讓價值引領融入文字的溫度里。”周志凌始終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為了完善課程思政建設,她牽頭在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組建了“寫作與溝通”課程群教學團隊,疫情期間帶領教學團隊“以文抗疫”,用行動生動踐行了課程思政理念。周志凌教學團隊攜手學生,以“記錄者”身份用文字還原普通人的堅守,師生團隊發表作品137篇,多篇被人民號、搜狐、今日頭條、學習強國等媒體轉載,中國網、中國日報中文網、人民政協網等以《宜賓學院師生共譜疫情下的家國情懷》為題專題報道。周志凌在指導學生時說:“對真的追求是創作的根本,也是寫作的意義。”
面對當時線上教學資源短缺的難題,周志凌帶領團隊主動開放線上教學資源,為全國27所高校的數千名學生提供免費輔導與服務。經過多年積累,她帶領的團隊在2022年被認定為“四川省課程思政示范教學團隊”。
“教育不是一個人的單打獨斗,而是一群人的攜手同行。”在新文科建設的浪潮中,周志凌將這一理念落到了實處。她不僅組建了“寫作與溝通”課程群教學團隊,還組建了一支跨專業的教學團隊。在新文科建設理念指引下,周志凌團結帶領團隊教師,以“以寫育人、以文化人”為宗旨,以“寫作與溝通創新工作室”為依托,以課程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了“創作指導-競賽培育-成果轉化-文化傳承”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周志凌表示:“我想通過這支跨專業的教學團隊,培養大學生的創意思維與創作能力,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25年,她領銜的創新工作室被評為四川省教科文衛體系統“五一巾幗創新工作室”。
周志凌不止有建好教學團隊的強烈意識,還有自己對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刻思考。談及教育的長遠發展,她始終認為:“教學研究是推動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作為學校省一流專業負責人、省一流課程《政務與商務寫作》《寫作》負責人,她帶領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教師積極開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精心打磨課程,她負責的《政務與商務寫作》課程被評為智慧樹網精品課程、宜賓市大學城共享精品課程,該課程已建成課程知識圖譜,輻射全國包括蘇州大學、貴州大學等36所高校,累計有1萬余名學生修讀并受益。

圖1:團隊教研活動
在教材建設上,周志凌教授主編(參編)教材11部,其中主編的《應用寫作》《新時代大學勞動教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被10余所高校選用。為進一步促進“應用寫作”課程教學開展深層次的教學模式革新和能力培養升級,她帶領團隊教師,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將紙質教材升級建設為數字教材,加入動態案例解析、在線交互練習,滿足學生差異化學習需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職業發展乃至終身成長提供堅實的核心能力支撐。
圖2:跨專業教學團隊骨干成員
如今,周志凌依然帶領團隊行走在“立德樹人”的道路上。未來,她仍將帶領團隊堅守“以寫育人、以文化人”的宗旨,在立德樹人的道路上繼續深耕,讓更多青年在文字的滋養中成長為有情懷、有能力的時代新人。
(供稿/新聞中心 編輯/王穎 終審/張青 制作/余俊言)